三国:关家逆子,龙佑荆襄 第356节
书迷正在阅读:当无cp男主动了心[快穿]、和学霸互穿后、我在七零种蘑菇、炮灰觉醒以后[快穿]、怪物们的男妈妈[快穿]、救我于世间水火[快穿]、宿主今天崩人设了吗、六零之走失的妹妹回来了、菟丝花被邪神缠上后、我在八零拆快递拆到想吐
…… 第209章 你或许血赚,但我永远不亏! 距离汉中百里的定军山下。 这里有绵延起伏的草浪,冬季的到来,使得草儿枯黄了几分。 一弯轻轻小河自侧边流淌,河岸一边则是一片密林。 蹄声如雨,沿着定军山下的道路上,一袭骑队疾驰而行,马如龙,人似锦,为首两人华辔雕鞍,骑术精湛。 待得行至定军山山道入口时,为首一骑当先停下,他语气严肃的道:“妙才,孤问你,孤回中原,若大耳贼来犯,驻扎于此定军山,你当如何?” 说话的是曹操。 从巴中归来,得知襄樊如今的不利局势,他已经决定离开汉中了。 当然,他不可能告诉夏侯渊、张郃、徐晃等人,他回去的目的是要去给大汉这个“房本”办理最后几个过户的手续,让大魏可以随时名正言顺的坐拥这天下! 除此之外,曹操还要选出大魏未来的继承人,去继承这份天下。 ——忙了一辈子了,奋斗了一辈子了! ——六十岁了,该琢磨着怎么更换“大汉的房本”了; ——也该琢磨着,怎么平稳着陆了。 当然,离开归离开,着陆归着陆。 临行前,曹操还是放心不下夏侯渊。 此刻,在他身后骑马的正是夏侯渊。 这个兄弟,从小就跟着他曹操混,够意思、够兄弟、够朋友…… 那时候,曹操杀人犯事,需要人顶罪的时候,夏侯渊直接就顶上去了……替他坐牢,替他背下这官司; 曹操入太学读书,夏侯渊也入太学。 曹操娶媳妇,夏侯渊也娶,曹操母亲的丁氏一族一门姐妹花,曹操娶姐姐,夏侯渊就娶妹妹。 毫不夸张,这一对族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! 当然,也可以换一种说法。 在族内,夏侯渊这一支太穷了,穷怕了……他如果不紧紧的抱着曹操这个大腿,他从哪去出息了? 难道就要这样穷一辈子? 就要因为穷,因为没有粮食,再一次去做选择,让亡弟的女儿,他的侄女儿活? 还是让自己的儿子活? 终于……到现在,几十年的征战,夏侯渊已经从曹操的小跟班,那个谯沛的穷小子,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统领。 他作为曹魏在西北的总指挥,他的神速进军,他的“三日五百,六日一千”让曹军振奋,也让敌军胆寒。 此刻,夏侯渊观察了一番这定军山的地形,当即回道:“定军山不过是高点儿,蜀军就不会飞,越不过阳平关,我亲自驻军于阳平关,足以将这大耳贼阻拦于国门之外。” 夏侯渊说的颇有信心。 诚如他所言,阳平关依山傍水,地势极险。 曹操曾在这里打张鲁时,看到阳平关,撂下过这样一句话:——“此妖妄之国耳,何能为有无?” 说到底,要不是攻阳平关时,天意在曹,麋鹿助阵冲散了张鲁军的军营,曹操哪这么容易打下来呢? 如今,按照夏侯渊的意思,此为天险,只要守住……局势就稳得住。 “不能一味的防守。”曹操抬手指向定军山一侧的陈仓、祁山道方向,“你让张郃守在这里,如此一来,刘备攻关就无法全力投入,他势必得防着北山处的突袭。” “觅得良机,你还可以命张郃沿着沮水断了刘备的粮道,釜底抽薪。” 这段时间,曹操藏匿在深山中,可不只是干耗着等待,他还在观察,观察这地形。 思索如何攻? 如何守? 如今他留给夏侯渊的方略很简单。 ——老弟,你就老实的在阳平关内驻守。 ——张郃,外姓人,让他驻守在阳平关外的北山中恶心刘备。 当然,这会很危险,但恶心人就行,管他危险不危险?外姓人,厚道就放在一边吧? 事实上,如果按照历史的推演。 就算不用曹操去提醒,夏侯渊这几年也没对张郃厚道过。 前有平马超时,拿张郃当炮灰使,后有阳平关外,派张郃屯兵“广石”,张郃在成为炮灰的路上越走越远,越陷越深。 可架不住,沧海横流显英雄。 张郃从不抱怨,且颇为争气,面对这般不公的待遇,愣是打出了惊人的战绩,甚至于军中留下了极高的威望与战功。 “大哥放心,这些我记下了……”夏侯渊将曹操的话记在心头。 曹操则是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你从小家里穷,因为粮食放弃过儿子,孤知道你穷怕了,孤也知道你从小就跟着孤的无奈,知道你的性子,也信得过你,人言‘无汉中,不巴蜀’,只要你这里守住了,整个大魏就稳得住,乱不了!” 夏侯渊深感责任重大,本该拱手表态。 可……这种时候,却忍不住劝道。 “大哥,弟这边你放心就好,倒是此次襄樊战场,子健闯了大祸,致使江夏也丢了……愚弟……” 不等夏侯渊把话讲完,曹操摆手,“孤知道你要说什么,这次襄樊吃了这么大的亏,又岂止是子健一人之罪?这两日,孤倒是听得了一些风声,说是荆州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。我曹营所有文武悉数被此二人耍的团团转。” 说到这儿,夏侯渊连忙道:“大哥说的是那洪七公与黄老邪吧?” “呵呵……”曹操冷笑一声,“子孝、子和、孤的满府君、孤的铁壁,还有孤的儿子,都在此二人身上吃了大亏,孤倒想去亲自会会,看看中‘洪七公’、‘黄老邪’究竟何方高人?能有多大的能耐?” 夏侯渊感慨道:“这才是大哥真正撤出汉中的原因吧。” “还有一条。”曹操从怀中取出了夏侯惇的信笺,递给了夏侯渊,夏侯渊迅速展开。 却见上面一行文字,触目惊心。 “这……这是?”夏侯渊的嗓音沙哑。 “呵呵。”曹操则冷笑道:“自从荀令君死后,这三年,许都城何曾安生过?这次倒好,元让竟在穰山中,在洛阳城内都发现了‘死士’,这是有人要对大魏釜底抽薪哪!这是有人要置我于死地啊!” 说到这儿,曹操的表情愤怒…… 夏侯渊反问:“是……是陛下?” “虽未必是他,但至少是与汉庭拖不了干系?”曹操的一双眼眸凝成了一条缝,“孤……还觉得,这事儿或许与魏世子的争夺,也有些牵连!” 提到了魏世子的争夺。 夏侯渊忍不住再问:“那这世子人选,大哥是有意……哪位公子?” “哈哈……”这个问题让曹操笑出声来。 “大哥何故发笑?” “今日妙才问孤,让孤回忆起了那汉庭百官之中,唯独荀令君向孤提及过立储之事,荀令君建议孤‘立长’,却有一人建议孤‘立贤’!” 听曹操说到这些辛秘之事,夏侯渊连忙问:“是谁建议大哥‘立贤’?” “——墨迹犹存,斯人已逝,哀哉奉孝啊!”曹操感慨道:“就是如今,孤无法再问奉孝,他留给孤的‘立贤’二字,究竟谁才是这个‘贤’了!” 夏侯渊眸光闪烁,沉吟道:“大哥年轻时总是教授我,定国安民为贤,大哥的诸公子中,子桓、子文、子健三位最是年长,也最有才能,至于谁才是真正的贤才,大哥可要好好考察一番。” 呼…… 曹操深吸口气,他朗声道:“子文不肯读书,到底只是将才,不如子桓、子健文韬武略,襄樊一败,似乎是子桓更稳重一些。” “可孤建立霸业,难免杀戮太盛,孤之后……魏当以宽仁,如此看来,倒是子健又更合适一分。” 说到这儿,曹操叹气道:“若非孤那冲儿早夭,何愁无储可立?” 一时间,曹操流露出巨大的伤感和疲惫的表情。 “大哥……”夏侯渊还想劝。 曹操摆手,“不提了,先回去了,回去了……” 说到这儿,曹操翻身上马,他勒马向南,最后回望了一眼这蜀道、这巴蜀、这蜀道尽头的天府之国。 呵呵…… 又是一声冷笑,曹操的眸光幽深,他张开嘴,他的语意中寒意森森,像是带着无限的不甘与悲怆。 最后张口——“人苦无足,既得陇右,复……复欲得蜀?” 这一句传出,那无限的不甘与悲怆混杂在一起,仿佛……汇聚成了一副“神龟虽寿,犹有竟时”的画面。 这画面充满无奈与凄凉。 后世只道“得陇望蜀”是曹操的叹息。 可谁又知道,这话的出处,是两百年前光武皇帝刘秀西征攻克天水后,临走时,留下来的一封信: ——“两城若下,便可将兵南击蜀虏。人苦不知足,既平陇,复望蜀。” ——“每一发兵,头须为白。” 特别是最后两句,意思是: 每次应征入伍的军士,头发胡须都在战争的岁月中变白! ——曹操老了! ——曹操不得不服老了! ——神龟虽寿,犹有竟时! …… 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