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6章 家是归属,不是束缚
书迷正在阅读:重生回到末世强制“爱”前(1V2、伪骨)、与友人、喂奶(古言1V1 高H)、残情王爷的嫡妃、波斯玫瑰(NP)、被拉進廁所隔間後、囚于笼中(民国兄妹骨科 1v1 HE)、叶青的故事、断情残念之或许明天、我的塾母事件
女汐节日的盛大直到深夜才结束。 苏沅一行人回到家的时候,林家村里的公鸡都稀稀落落的扯着嗓子开始打鸣。 而他们这几个累了一天的人却兴奋得毫无睡意。 之前在集市上,一盏接着一盏的灯往外卖。 一开始时,林慧娘还能勉强记着收了多少。 到后来,她只觉得腰间挂着的包,胀鼓鼓的往下坠,到底装了多少心里也没数。 进了门,按耐了一路的兴奋喷涌而出。 林慧娘示意林传读小心将门板掩上,拿出小心护了一路胀鼓鼓的布包,深吸一口气将几遍装着的银子都倒了出来。 铜板和碎银堆满了半个桌面。 在油灯的微光下散发出激动人心的冷光。 林慧娘光是看了一眼,就忍不住笑出了声。 林传读眼中也带着说不出的笑,对着林明晰和苏沅招手。 “快过来一起清点完了,好收拾回去睡觉。” 苏沅哎了一声坐过去了。 林明晰自觉拿出了一个小账本在桌上摆好,等着记账。 林慧娘将桌上的银子分作三堆,挨着数清楚后,一一对数,确定无误后,禁不住微微吸了一口凉气。 “竟有这么多?” 苏沅打了个哈欠,懒洋洋地说:“大致应该是这个数,核对了三遍,想来是不错的。” 一百盏灯都卖了。 可并非都是一个价。 六十文的有,七八十文的也有。 最大的那一个,甚至被苏沅卖了个三百文的高价。 零零散散的算下来,除去在街上花了的,最后竟还剩了七两银子! 之前与木匠说好的价格总共是八百文。 除去所有成本,他们今日竟赚了不下六两银子。 而按二房一家目前的进项来算,就算是林慧娘不眠不休的洗上一年的衣裳,林传读日夜不缀的编上一年的竹筐,最后一年到头,能到手的银子也不过十数。 一日就赚了这么多,当真是惊喜得让人难以置信。 林慧娘似还有些恍惚,嘴里不住的喃喃。 “这么多银子,真是咱们一日赚的?” 林传读心酸又好笑。 他说:“那可不?多亏了沅沅的主意和一张巧嘴,今日若是无沅沅在,就咱们这几个人,只怕是连本钱都不见得能赚回来。” 林慧娘重重的抹了一下眼角,连声说:“是啊,多亏了沅沅,否则……” “林叔您说这话就是见外了,我只不过是动些嘴皮子,哪儿就算得上厉害了?若不是您二位信得过我胡来,还陪着我想法子熬更打夜的做,哪儿会能成?” 若是换了个小气多心思的,先前听了苏沅的主意不知要如何斥责。 林传读夫妇能无条件信任,并且全力帮她。 苏沅心里也不是不感激的。 赚了银子苏沅心里也高兴。 她并不居功,笑呵呵的插了几句嘴就把话题叉了过去。 林明晰始终不言,默默的在一旁记账。 几人话半片刻,见苏沅不住的打哈欠,才匆匆收拾了准备歇息。 苏沅走前,林慧娘追出来将一个小荷包塞到了她的手里。 苏沅茫然眨眼。 林慧娘笑得和蔼。 “累了一天了,快去睡吧。” 苏沅手里捏着个小荷包,茫然无措的被林慧娘推着出了门。 她愣了半响,打开荷包她才看清里边装着的是什么。 竟然是三两银子。 总共赚了六两,林慧娘给了她一半。 这…… 苏沅下意识的想将荷包还回去。 在一旁看着的林明晰却说:“给你的就收着,有些银子傍身,总不是坏处。” 只要苏沅不拿着银子去看戏打赏。 这钱花哪儿的,只要苏沅乐意。 都是应得的。 苏沅无奈的扯了扯嘴角,掂了掂手里的小荷包,说:“给我这么多银子,你们就不怕我哪天卷着银子跑了?” 别说她是被买回来的。 就是明媒正娶回来的媳妇儿,婆婆尚在世的时候,也少有可管家理钱的权利。 就像林家,这么大一家子人,所有的银钱都还是在老太太手里拿捏着的。 林慧娘和大伯母一个子儿都休想摸着碰着。 倒也不是怕媳妇儿卷钱跑了。 只是进门媳妇儿外家人,在婆家地位总是特殊,又让人难以信任。 而自苏沅进门起,林慧娘就从未扼制过她手中银钱的来路去处。 她总是想着多给苏沅些补贴。 生怕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,苏沅在无人委屈了自己。 这种近乎盲目的信任,让苏沅窝心感动的同时又倍感无措。 这家人但凡对她差点儿,她也不至于…… 林明晰听见苏沅似戏谑又似试探的话,无奈一叹。 “我们希望家对你而言是归属,而不是想挣脱的束缚。” “哪日你若是想走,那就证明是我们做得不够好,当自省不足,哪儿会顾得上其他?” 不论这话真假几分。 苏沅也不得不承认,自己有那么一秒钟不可言说的感动。 她心情微妙的啧了一声,打开了小荷包,将其中一个小碎银子掏出来塞进了林明晰手里。 “见者有份,这是你的。” 林明晰握着一两银子难得的茫然。 苏沅却面露疲惫摆摆手转身就走。 “晚安晚安。” 林明晰呐呐的看着苏沅走远,良久之后,眼露迷茫。 “何为晚安?” 苏沅一觉睡到了日上三竿。 醒来后,还有温在灶上的小米粥和杂粮菜窝头可吃。 林传读去了地里。 林慧娘在院子里接着给苏沅做衣裳。 苏沅一手捧着个碗,一手捏着个窝窝头在一旁守着林慧娘做衣裳,嘴里时不时的与林慧娘说上几句话。 林明晰明日就要去县中书院了。 他去了书院,村学之事势必要耽搁下来。 为不让村学中孩童无人可教,林明晰特意费了些心思,去请了一个自己相熟的友人前来打点。 他那位友人林惠娘也是知道的。 她低叹一声,说:“叶清河那孩子生来命苦,刚落地就没了爹,娘熬着将他供养到下场考试,不料刚得了秀才功名,家中母亲就早早的撒手人寰,他按规矩回乡守孝,孝期过了,家中却也再供应不起读书的费用,只能早早的开始谋生。” 只是或许是念书念得多了,又或是生来不通人情世故。 叶清河虽有秀才功名,却格外与世不入。 他那性子说得好听些是刚正。 说得直白些,就是脑子里只长了一根筋,不懂转还,容易开罪人。